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的产品

July 27, 2025

我遇到了什么问题

我是一个产品经理,从进入这个行业以来,就一直有独立做产品的期望。去年底,Cursor 给了我基础的开发能力。各种库存已久的想法一步步实现,玩的很开心。

于是产生了一种野望 —— 赚钱。从我「产品经理」的视角出发,大多数的 idea 是不可赚钱的,把视线放到榜单、SEO、小红书上。陷入了一个死循环:

  • 绝大多数的想法是无趣 / 无价值的
  • 认为看榜单、找关键词获得想法是不优雅的
  • 对他人的烂想法嗤之以鼻,对好想法又羡慕不已
  • 缺乏品味和判断力,焦虑于实现成本和失败,而不敢投入

这种状态极为糟糕,我越拼命的去找需求,就越发焦虑 —— 大量的刷社媒、分析用户习惯、做竞品 / 技术方案调研,但止步于此。

从做产品的角度,这是个典型的找方向问题。而我不仅缺乏诞生好想法的土壤,对找词、看榜单的方法论又不屑一顾,很是别扭。

我一定要做产品吗

当提出这个问题,我惊讶地发现,自己似乎从未质疑过这个如思想钢印般的执念。一方面,它承载着我远离坐班自由职业的渴望;另一方面,做产品本身充满魅力 —— 既满足创造欲、又能为他人带来价值。然而,当对收入的诉求占了上风,初心便开始扭曲。

将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述:做产品,是否是我的「天职」?

在我所认同的关于「自由」的理念中,探索天职是我比较认可的方法。所谓天职,应当是一份能从中获得持久快乐、有一定收入、同时投入较多时长的工作。在答案尚不清晰时,我最应该做的,是将探索可能性本身作为重心:

  • 让好奇心牵引放心
  • 不以收入为目标,以业余的身份做任何探索

因此,做产品一定不是必需的、通过产品赚钱也不是必需的,他仅仅是天职的一种可能性。

如何获得新想法

产品洞察的边界,大抵取决于创造者的边界。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,很难真正共情 12 岁少年的所思所想;一个苹果生态的长期用户用户,又如何为市占更多的安卓和 Windows 用户做更好的设计呢?

这里固然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。但当我从「获得收入」的执念解脱出来,将创造视为寻求天职的过程时,向内探索个人世界的可能性,便显得更为重要。

只为自己创造

从发布的角度,我做过 2 个项目:

  • Obsidian File Ignore:是一个浏览器插件,用于解决 OB 仓库中隐藏不使用文件、避免速度变慢的问题
  • Raycast Penflow:英文辅助输入,支持英文输入润色表达、中英混杂输入翻译并润色

然而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是:作为需求来源的我,但很快都不再使用了。OB 插件的需求,随着我改变文件管理习惯而消失;后者的使用场景,也比想象中更少。自己不使用,没有新的痒点,便再也不会维护。

这让我意识到,做自己的需求尚且如此,更别提其他人的需求。选择只做自己会使用的产品,多了很多好处:

  1. 不需要考虑回报
  2. 相对明确知道痛点是什么,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应该怎么做
  3. 减少琢磨他人需求时,关于 12 问题的反复拉扯和内耗

过好自己的生活,让想法自然涌现

与其「空想」一个需求,不如过好当下的生活、并探索新的边界。

首先,从当前的生存压力抽离出来,照顾好自己。通过调节睡眠、运动习惯,每天给自己挤出 2-3 个小时的独处思考时间;同时,如果不厌恶工作,也应该从积极地视角去看待工作 —— 毕竟这是参与最深度的领域,并占据了每天最大部分的时间。

其次,保护并培养好奇心。我曾非常难过的对 Gemini 说,「我找不到好奇心了」。但很快,当我丢掉那些执念与杂念,多写日记、给自己放松的环境,我发觉情况好的非常多。他们只是被蒙蔽,从未消失。

最后,在好奇心的基础上,去玩耍,尝试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。这些事情不仅会带来愉悦、减少压力,也是在不断测试好奇心与世界链接的范围和强度。

因此,学会生活,探索兴趣、爱好和幸福的来源。Paul 在他的 blog 中写到:

When in doubt, optimize for interestingness. 当你感到困惑,就持续做更有趣的事情

做产品的目标不是赚钱,它是副产品。好想法的来源不是冥思苦想,它是一个人有趣生活过程中,不期而遇的惊喜。